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4:09 点击次数:195
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企业,就像你永远叫不动一群还在幻想美梦的甲方。
英伟达又被美国下禁令了。这不是头一回,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。可奇怪的是,每次出禁令,朋友圈和会议室里那群拿着PPT谈AI大模型的兄弟们,照样该买买、该跪跪。只不过从买H100变成买H800,从买A100变成买一堆贴着“为中国定制”的阉割版。表面上眉飞色舞地聊着算力卡配比,背地里却一边骂贵一边抢着下单,好像谁晚个两小时就要被时代抛下。真以为买几块“缩水货”能撑起通往AGI的梦想?拜托,醒醒吧,那玩意连性能都“打骨折”,你还搁这儿高潮呢?
其实说白了,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心理问题。更直白点讲,是“奴性”问题。明知道人家隔三差五就掐你脖子,还非要舔着脸靠过去。为啥?就因为“英伟达香”,就因为“别人也都用”。但问题来了,人家英伟达根本没打算让你“用得爽”。你买得起,他就降性能;你囤得多,他就限出口;你搞自产替代,他就来一招“卡你认证”。一步一套,一圈一圈收。
更魔幻的是,每次禁令一出,反倒成了他们的新卖点:“看,我们能拿到最新的受限版本,渠道很稳。”谁信谁傻。这不就跟买盗版还要吹“封面印得真”的操作一样吗?当笑话都嫌不够格。
展开剩余70%有意思的是,咱国内的芯片厂商,这会儿倒真没闲着。搞架构的、做EDA的、摸晶圆的,每天累成狗,发朋友圈都只发两种图:显微照片和咖啡杯。但你问问他们最怕什么?不是没订单,不是没技术,而是——没机会。
是的,最大的问题,从来不是我们做不出芯片,而是我们做出来的芯片没人敢用。一大堆项目一开工就喊国产替代,最后关键卡位,全给了进口方案。原因呢?“不稳”、“不成熟”、“万一出问题怎么办”。可你再看看H800,有多稳?光散热问题就够你调两月,更别说软件兼容性这档子事。可企业就是敢赌那口“国际认证”的气,哪怕是个“变异版”也甘愿。
咱能不能,别再这么窝囊了?
其实国家要真想下狠手,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。你美国禁,你中国也禁,大家一拍两散,省得互相折磨。哪怕接下来三五年确实难熬,国产AI芯片生态反而有可能在“断奶”中长出牙来。这种事不靠讲道理,要靠“逼到悬崖才长翅膀”的生存欲。
你看当年华为咋干的?芯片被卡,系统被卡,零部件被卡,干脆自己一口气全上,结果HarmonyOS、昇腾、盘古全来了。虽然路很艰,但至少走出来了。再看看现在这些搞AI大模型的公司,一个个融资几十亿,烧钱烧得飞快,却不肯在底层架构上押国产。就是没被彻底逼死,所以总想着走捷径。
更讽刺的是,有些人嘴上喊着“自主可控”,私底下却偷偷从海外买“水货卡”回来装。弄得像是情人节偷偷约前任:嘴上说分得干净,身体却还是诚实的。你要真信这帮人能带领中国科技崛起,那只能说,你比他们还浪漫。
有人说,一刀切太激进。那我问你,难道等人家把你技术路径摸透、上下游布局锁死、全球市场话语权都攥稳了,你再禁还有用?那时候你想补票都得排队了。要禁,就趁现在。哪怕“痛”,也得认。不能一边喊“自主”,一边还靠“洋卡”做梦。
别老想着走中庸路线。这个局,已经没什么灰色地带。不是你上桌吃饭,就是你被端盘子。真正让国产芯片有机会,不是靠呼吁、不是靠感动投资,而是靠环境“逼”出来的生机。要让企业不敢赌英伟达,就得让它们知道,继续押宝进口就是死路一条。只有这种“破釜沉舟”的狠劲儿,才能换来真正的技术突围。
这不是情绪宣泄,这是现实选择。
我们不是做不出好芯片,而是一直有人在替“烂选择”买单。
这局,真不能再演下去了。
发布于:江西省